婁煩縣地處呂梁山區(qū),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北94公里處的汾河中上游,為太原市的郊區(qū)縣。東鄰古交市,南毗交城縣,西接方山縣,西北與嵐縣相銜,東北部與靜樂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1′—112°02′,北緯37°51′—38°13′。全縣轄8個鄉(xiāng)(鎮(zhèn)),即婁煩鎮(zhèn)、杜交曲鎮(zhèn)、靜游鎮(zhèn)、天池店鄉(xiāng)、馬家莊鄉(xiāng)、廟灣鄉(xiāng)、米峪鎮(zhèn)鄉(xiāng)、蓋家莊鄉(xiāng)。4個居委會,143個行政村,113720人!爸芡趵L圖有樓煩國”。樓煩原是一個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稱,后來演變?yōu)榈赜蚋拍,成為歷史上郡、縣、鄉(xiāng)的名稱。西周至春秋時的樓煩國相當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帶,后擴展壯大,其范圍大致包括北至現(xiàn)在的內蒙清水河一帶,西達陰山之南,南到山西靈石,東迄河北平樂縣,東南邊緣太原市區(qū)。戰(zhàn)國時期,樓煩國為趙武靈王所破,歸屬趙國,樓煩這個地名就在這一帶以郡、州、縣、鎮(zhèn)一直延續(xù)至今。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先把中國劃分36郡, 后來擴展為46郡,就增設了樓煩郡。西漢因置樓煩縣,治所在今朔城區(qū)夏官城村。今太原市的婁煩縣在漢代屬汾陽縣地,魏晉南北朝時期為牧苑。西晉末,因戰(zhàn)亂劉琨徙樓煩縣民越過陘嶺重置樓煩縣,縣址在今原平市大陽村。北齊縣廢。隋大業(yè)四年(608年)復置樓煩郡,轄靜樂、臨泉、秀容(今忻州市)3縣,郡治在今寧武縣寧化鄉(xiāng)。筑樓煩城,其地址在今婁煩縣境舊婁煩鎮(zhèn)舊址(今汾河水庫淹沒區(qū))。唐代郡廢。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州,名為憲州。龍紀元年(公元889年)在憲州城又增設樓煩縣, 成了州縣兩級所在地。唐初憲州轄樓煩、天池、玄池三處牧馬監(jiān),為唐北邊疆軍馬主要來源地,時有“婁煩駿馬甲天下”之謂。今太原市的婁煩縣唐初為樓煩監(jiān)牧地,置監(jiān)牧使。五代北漢憲州與樓煩縣沿唐制。北宋及金,樓煩改屬嵐州。到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樓煩縣并入管州,改置樓煩巡檢司。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樓煩縣改屬永寧州。明初廢縣為鎮(zhèn),并入靜樂縣,設巡檢司,屬太原府。清延明制。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婁煩為鎮(zhèn),屬忻州府靜樂縣管轄 。辛亥革命后,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廢府,改州為縣,并于各省設道,靜樂縣屬山西省雁門道。全縣劃為三個區(qū),今婁煩縣大部分地區(qū)為原第二區(qū),為樓煩鎮(zhèn),直到1940年1月“晉綏事變”前夕。民國29年(公元1940年)屬晉西北行政公署三專署靜樂縣,1949年10月至1971年4月,婁煩境域一直屬靜樂縣。1940年1月7日,中共靜樂縣委在婁煩地區(qū)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此后,縣政府機關一直常駐于婁煩地區(qū),所屬地域也大部分為今婁煩縣,1945年9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1月晉綏邊區(qū)將原歸八專署管轄的靜樂縣改稱婁煩縣,同時劃歸三專署管轄,縣政府設在婁煩鎮(zhèn)。1946年2月婁煩又歸靜樂縣,并屬六專署。1958年,修建汾河水庫時樓煩鎮(zhèn)為水庫淹沒區(qū),原地居民西遷至何家莊、童子崖重建樓煩鎮(zhèn)。197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復建婁煩縣,屬呂梁地區(qū)。1972年4月1日改屬太原市至今?h人民政府駐地婁煩鎮(zhèn)。[1]2001年底常住人口11.18萬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1.80萬人,人口密度為88人/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地婁煩鎮(zhèn),縣城規(guī)劃區(qū)總面積為4.76平方公里。
鞏義市泰華機械廠專業(yè)生產物料輸送料封泵,用于混合干狀物料的輸送,輸送效率高,節(jié)能低耗,料封泵由氣源來的低壓空氣,經調節(jié)閥(或減壓閥)蝶式止回閥、活動風管、噴嘴進入泵體擴散室內,當粉狀或顆粒狀物料由落料斗落下進入噴嘴與擴壓器之間的高速氣流區(qū)時,即被吹散。加之底部氣化裝置的氣化作用,是物料氣化而成懸浮狀態(tài)。此后即被高速氣流送入擴壓器的漸縮管內,流經喉部擴散管,進入輸送管路,送至所要求的卸料點(例如:庫內)即完成送料過程。關于料封泵詳細的技術參數(shù),請關注:www.elcanotravel.cn。